大家都在看
《孟子》两章 翻译
最佳答案
《孟子》两章翻译如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总攻不下,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以上只是简单的翻译,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孟子》两章深度解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节解读
这一章节中,孟子以战争为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他认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并非仅仅在于物质条件,如天气、地形等,更在于人心的向背。一个君主如果实行仁政,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那么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也能够战胜一切。反之,如果君主失道,即使拥有再强大的物质条件,也难以抵挡内外的攻击。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仁政思想的一种深刻阐述,强调了君主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实行仁政,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富贵不能淫》章节解读
这一章节中,孟子通过批评景春的观点,提出了自己对大丈夫的定义。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不为富贵所迷惑,不为贫贱所动摇,更不为威武所屈服。这样的大丈夫,应该站在仁、礼、义的高度,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这种对大丈夫的描绘,实际上也是孟子对人格理想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
《孟子》两章的现实意义
《孟子》这两章虽然是以古代的战争和社会为背景,但其思想内涵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这些思想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们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国家治理中,都应该坚守正义和道德的原则,不为物质利益所迷惑,不为权势所屈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