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聚氨酯(PU)材料相关基础概念(70个)
最佳答案
1. 羟值:聚合物多元醇中羟基的数量,以每克材料所含毫克的KOH衡量。
2. 当量:反应中官能团平均分子量的关键度量。
3. 异氰酸根含量:分子中决定反应活性的关键组成部分。
4. 异氰酸酯指数(R):衡量聚氨酯配方中异氰酸酯过量程度,影响性能平衡。
5. 扩链剂:链延伸的催化剂,如低分子醇和胺类化合物。
6. 硬段与软段:硬段通过异氰酸酯/扩链剂/交联剂反应形成刚性链,软段则提供柔顺性。
7. 一步法聚氨酯:同时混合多元组分,直接注模成型,工艺快速高效。
8. 预聚物法:先合成预聚物,随后与扩链剂反应,形成弹性体特性。
9. 半预聚物法:预聚物与扩链剂部分混合,灵活调整性能。
10. 反应注射成型:液态聚氨酯在短时间内固化,形成复杂结构。
11. 发泡指数:聚氨酯发泡时,以每100份聚醚中水的用量表示泡沫生成能力。
12. 发泡反应:异氰酸酯与水反应,释放气体形成泡沫,是聚氨酯的关键步骤。
13. 凝胶反应:氨基甲酸酯形成,影响材料的初始形状和硬度。
14. 凝胶时间与乳白时间:聚氨酯反应过程中关键的固化时间指标。
15. 扩链系数:衡量扩链剂活性与预聚体NCO含量的比例,影响材料性能。
16. 高性能聚醚多元醇:如PTMG,使用DMC催化剂,提供优异性能。
17. 氨酯级溶剂:纯净无杂质,专为聚氨酯应用设计。
18. 发泡机理:物理发泡通过形态变化,化学发泡通过化合物分解产生气泡。
19. 交联机制:物理交联赋予材料橡胶性质,化学交联则形成网状结构,决定强度和耐久性。
20. 了解发泡指数(IF):衡量聚氨酯泡沫的生成效率,100份聚醚对应水的添加量。
21. 异氰酸酯家族:脂肪族(HDI, IPDI, HTDI, HMDI)、脂环族(TDI, MDI)、芳香族(PAPI, PPDI, NDI)各具特色。
22. 常见异氰酸酯:如TDI、MDI,以及它们的纯品和混合物如TDI-100、TDI-80。
23. 特性比较:TDI反应活性高,MDI反应活性适中,HDI耐黄变优异。
24. 多元醇与催化剂:聚酯多元醇与聚醚多元醇,以及催化剂类型如叔胺和有机锡的运用。
25. 影响聚氨酯性能:内聚能、氢键、结晶性、交联度,以及硬段与软段的比例。
26. 泡沫分类:硬泡与软泡,依据密度、制法和应用领域区分。
27. 泡沫稳定性:表面张力降低,泡沫稳定剂的作用,以及发泡剂类型选择。
28. 聚氨酯泡沫的应用:软质泡沫用于舒适性,硬质泡沫用于高强度隔热。
29. 发泡工艺特点:水平发泡与垂直发泡技术的比较,以及原料选择的重要性。
30. 聚氨酯微孔弹性体:独特的氢键结构和微相分离,广泛应用于各类领域。
31. 性能关键:高强度、弹性、耐化学品、高温稳定性,以及多元醇与异氰酸酯的选择。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