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
最佳答案
革兰氏染色的核心步骤是乙醇脱色。以下是革兰氏染色的四个基本步骤的详细说明:
1. 结晶紫初染:细菌首先被结晶紫染料染成紫色。
2. 碘液媒染:接着,使用碘液加深染色,使所有细菌都染上深紫色。
3. 乙醇脱色:这一步至关重要。乙醇被用来脱色,它能够溶解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导致染料从这些细菌中流失。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较厚的细胞壁和不同的化学组成,能够保留染料颜色。
4. 沙黄复染:最后,使用沙黄染料对革兰氏阴性菌进行复染,使其呈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菌仍保持紫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创立归功于丹麦病理学家革兰(Christian Gram),该方法自1884年问世以来,一直是细菌学中重要的鉴别染色技术。通过这一方法,细菌可以被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
染色原理简述如下:
- 革兰氏阳性菌(G+):拥有较厚的细胞壁,其中的肽聚糖网络形成一种透性屏障。在乙醇脱色过程中,肽聚糖脱水导致屏障缩小,因此结晶紫-碘复合物得以保留在细胞膜上,呈现紫色。
- 革兰氏阴性菌(G-):其细胞壁较薄,结构松散。乙醇脱色使细胞壁脂质溶解,导致缝隙增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随后用番红染液复染,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操作和细菌因素会影响染色结果:
1. 操作因素:
- 涂片太厚:如果细菌涂层过厚,脱色可能不均匀,导致染色结果不准确。
- 脱色时间:脱色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染色结果的准确性,过短可能导致阴性菌未能充分脱色,过长则可能导致阳性菌脱色过度。
2. 细菌因素:
- 细菌培养时间:细菌的染色性在生长对数期最为典型,此时进行染色能反映细菌的真实染色性。
- 培养基成分:不同的细菌由于细胞壁成分的差异,对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影响染色结果。
正确执行乙醇脱色步骤,对于获得准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至关重要。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