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冀中的地道战的样子
最佳答案
冀中的地道战的样子是冀中老百姓最初发明地道,是为了便于隐蔽,躲过日寇的残酷扫荡。特点是:非常隐蔽、结构上兼顾坚固与通畅、设施齐全、能够形成立体交火力网。
1、非常隐蔽:
地道的洞口往往开在炕上、碗柜、灶台、碾盘、水井乃至牲口槽等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后来为了方便战斗人员进出,往往会选择村边围墙、沿街墙里、高宅房屋,以及村外交通沟、树林、坟地等处,既方便作战人员快速出入,也不容易被敌人察觉。
2、结构上兼顾坚固与通畅:
地道的洞身分为干线和支线。干线地道平面形状看似“口”字、“井”字、“田”字、“中”字等。
干线地道平均高约1.65米,可保证战斗人员持枪低身行走;宽约1米,两人相近时能侧身通过。地道支线,主要用于户与户之间的转移,多为弯曲的蛇形洞或凹形洞,高1至1.2米,宽0.6至0.8米,便于少量人员移动。
3、设施齐全:
里面既有指挥所、瞭望孔、射击孔、拉雷孔等战斗设施,又有卡墙、通气孔、排水道,用来防止敌人灌烟、放毒、灌水;另外还有陷阱、翻板等机关,专门消灭那些侥幸闯进地道的敌人。此外,地道内还设有安全室、休息室及储备饮用水、食品和弹药的地方。
4、能够形成立体交火力网:
具体来说,就是将地道、院落和房顶相通,堵塞街口,堵住门窗,在高房、居室、地道里掏好明暗枪眼,从而构成交叉火力网,再以野外地道为纽带,把地道、村庄、野外相连接。随着地道体系的完善,冀中抗战形势得到根本逆转。
即使没有主力部队支援,那些脱产半脱产的民兵,也能击退来犯之敌。如1945年春夏两季的冉庄战斗,清苑县的日伪军3次以优势兵力进攻,该村民兵就依托地道系统的交叉火力,击退了来犯之敌。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