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大道之行也赏析(实用3篇)
最佳答案
大道之行也
原文出自西汉戴圣编著的《礼记》,阐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基本特征,旨在构建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模式,强调选拔贤能、讲求诚信与和睦。文章以"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开篇,描绘了一个人人得到社会关爱、老年有终、壮年有为、幼童有长的和谐社会。通过强调财货的合理利用与个人力量的无私贡献,阐述了理想社会中奸邪、盗窃与害人之事不再发生的局面。最终描绘出理想社会的典型形象——"外户而不闭",象征着和平与安定。文章旨在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大道之行也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鳏同:矜)
译文:
在大道施行之时,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品德高尚和能力出众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氛围。因此,人们不仅奉养自己的亲人,也关爱他人的子女,确保老年人安享晚年,中年人各司其职,儿童健康成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年丧父、老而无子及残疾人士皆能获得照顾。男性有职务,女性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厌恶其浪费,不需私藏;人们愿意为公众利益竭尽全力,不追求个人私利。因此,阴谋不会兴起,盗窃、叛乱与害人之事不再发生。所以,外门无需关闭,这象征理想社会的和平与安定。
注释: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编纂,收录秦汉前礼仪著作。礼运,《礼记》篇目,战国末至秦汉初儒家学者以孔子名义论述礼仪。
2.大道:指古代政治最高理想。
3.之行:之,助词,行,施行。
4.为:是,表示判断。
5.选贤与能:选贤,推举品德高尚者;与能,推举能力强者。
6.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7.独:单独。
8.亲其亲:以他人父母为亲。
9.终:终老,终其天年。
10.养:供养。
11.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者;寡,老而无夫者;孤,幼而无父者;独,老而无子者;废疾,残疾者。
12.男有分:男性有职务。
13.女有归:女子有归宿,指婚嫁。
14.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财货浪费,不需私藏。
1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愿意为公众尽力,不为自己谋私。
16.谋闭而不兴:阴谋不会兴起。
17.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叛乱与害人之事不再发生。
18.外户而不闭:外门无需关闭。
19.大同:理想社会。
重点注释:
1.课文中"大道"与"大同"各自含义及其理解。
2.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3.孔子"大同"思想的解读。
4.与《孟子》中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对比。
5.文章表达的作者对太平盛世的渴望。
6.体现人人关爱与获得关爱、安居乐业的句子。
7."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与"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的相似之处。
8.解释"大道"与"大同"为特殊概念,以及文中词语的特殊含义。
9.文中直译与意译的区别。
分层解析:
第一层: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概述。
第二层: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存、发展与精神需求的满足。
第三层:全文总结,对比现实与理想社会。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大道之行也"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以及作者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