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的表面意思

2025-03-14 00:29:1998 次浏览

最佳答案

赴汤蹈火的表面意思是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1、拼音

fù tāng dǎo huǒ。

2、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刘表传》裴松之注引《傅子》:“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

3、用法

其自身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

4、成语寓意

赴汤蹈火这个成语告诉人们,遇到事情,要有沸水敢蹚,烈火敢踏的精神,不怕牺牲,不避艰难险阻,才能把事情办成功。

5、近义词

(1)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顾生命。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文选·奏弹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顾义勇;奋不顾命。”

(2)冲锋陷阵:向敌人冲锋,深入敌人阵地,形容作战英勇。出自:《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赴汤蹈火的成语典故:

赴汤蹈火的成语典故出自《在三国志》,作者,陈寿,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人。

赴汤蹈火的成语典故主要讲述:东汉末年,皇室衰微,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担任荆州刺史的皇族刘表,对当时的军阀混战采取观望的态度。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争战。袁绍派人请求刘表支援刘表口头答应,实际上按兵不动,对曹操也采取同样的态度。

从事中郎韩嵩认为刘表采取这种态度不妥,对他说:“曹、袁两公相持不下,将军的行动举足轻重,应慎重选择一方。若是继续犹豫,后果必然得罪两方。”韩嵩向刘表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认为胜利必在曹操一方,建认刘表归附曹操,才是万全之策,其他将领也赞同韩嵩的建议。

刘表还是犹豫不决,他考虑再三,对韩嵩说:“目前,曹公已经迎天子到了许都,请先生到那里为我去观察一下实情如何?”

韩嵩严肃地说:“我是您的部下,自然应该听从将军的命令,就是要我赴汤蹈火,也会奋不顾身,死也不推辞。不过要请将军慎重考虑,如果此番能做出上顺天子、下归曹公的决策,那么我去京都是正确的;如果将军主意还未定下来,就派我进京,若天子封了我的官,我就成了天子之臣,不能再为将军效力了。望将军到时不要使我为难。”

刘表对此没有明确的表态,就让韩嵩去京都了。果然不出韩嵩所料,他到京都见到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后,马上被任命为零陵太守。

韩嵩赴任前,去向刘表辞别。刘表知道韩嵩已接受汉献帝的任命一事后,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背叛,当场要将韩嵩处死。文武官员都非常震惊,纷纷为韩嵩求情。韩嵩却神色自若地对刘表说,他进许都前有言在先,因此刘表现在这样处置他,是刘表负了他,而不是他负了刘表。接着,他把先前对刘表说的话重说了一遍。刘表只好不杀韩嵩,而将他囚禁起来。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