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哲学差异的原因

2025-05-11 16:40:4789 次浏览

最佳答案

一)周代 vs 荷马时代 时间上是差不多的,大概都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之所以选择这两个时期做比较,是考虑到文明水平的相当性。在此之前,都是文明在从蒙昧逐步成长的过程,并且在双方来说,都是代表了各自的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次,我们还可以从一些指标来看。文学应该是比较好的度量指标。因为科学可以传播,如古希腊学自古埃及、古巴比伦,显然胜过周人不少,但是文学,我以为是不能轻易学得的,因为文学靠的是一种文化自身的觉醒,绝不是外来的(就像最优秀的拉美文学作品,那都是拉美人如马尔克斯、聂鲁达等自己写出来的)。周代有《诗经》,前苏格拉底时期有《荷马史诗》,其中的人性的闪光、思考的深度、文字的表达能力,我觉得还是大致差不多的。 这时候,周有《周易》,古希腊则缺少流传下来的著述。应该说,周人是领先的。(二)春秋战国 vs 希腊古典时期前后 时间上都在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这是接着上一个时期发展过来的。中国的历史经历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周代封建名存实亡,诸侯竞起,兼并不断。古希腊则先后经历了城邦的兴盛、衰落,以及亚历山大的征服。 很明显,我们看到的诸子百家之作,有老子和庄子倾心于自然变化的道理,颇见辩证的智慧(可谓是黑格尔的前辈了),孔子和孟子之言礼义君子与强国之道,前者有几分像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以及智者、犬儒主义者之流,后者则和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颇有几分相似。有一个因素或许影响了作品的规模。古希腊人从古埃及买来了莎草纸,在书写和携带上要便于中国的竹简。设若中国当时有类似的纸张,则《道德经》或许不只万言吧,孔子或者也“既述且作”了吧?技术上的限制很可能制约一个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有些问题,先贤或许都已经想到,并且想清楚了论证的细节,但是因为觉得不够重要而没有刻到竹简上。我想对于孔子来说,形而上学他应该是想通了的,就看他对《周易》的喜爱可知,只是觉得于国于礼不是特别有用而没有向弟子们传达。 因此,个人觉得,虽然如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论述看起来要更加详尽,涉及的领域更加宽广,但是就水平上来说,和诸子们是差不多的,如果说在哲学上的地位有差别,那只能是后人的宣传效果好坏的问题了。 可以看出从开始东西方经历上和探索的方向不同。自然在哲学上有差异。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