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蠹原文及翻译儒以文乱法

2025-03-02 03:38:51112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儒者凭借文学知识扰乱法度,侠士以武力行违反禁令之事,君主却对两者都给予礼遇,这就是混乱的根源。违反法律的行为应当受到惩罚,然而先王们却通过文学才能选拔人才;违反禁令者应当被诛杀,但众多的侠士却凭借私人的剑术得到养育。因此,法律所禁止的,正是君主所追求的;官吏所要惩罚的,却是君主所要养育的。法律、风尚、上级和下级,这四者相互矛盾,没有确定的标准,即使有十个黄帝也无法治理好国家。所以,践行仁义的人不受赞誉,赞誉他们就会损害功绩;文学家不被使用,使用他们就会扰乱法度。

楚国有一个名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便去官府自首。令尹说:“把他杀掉!”认为他对君主直率,对父亲却曲意奉承,因此惩罚他。从这个例子来看,君主的直臣,实际上可能是父子间的暴徒。鲁国有人在君主的战争中三次战败而逃。孔子询问原因,他回答说:“我有个老父亲,如果我死了,就没有人养他了。”孔子认为他孝顺,便推荐他,使他得以晋升。从这个例子来看,父亲的孝子,可能就是君主的背叛者。因此,令尹的惩罚使得楚国的奸邪之徒不上报君主,孔子的奖赏使得鲁国的百姓轻易投降。上级和下级的利益,竟然如此不同,而君主却同时提拔普通人的行为,希望借此带来国家的福祉,这必然不会成功。

古代苍颉创造文字时,自环者称为私,背离私者称为公,公私的背离,苍颉本来就有所了解。现在认为有共同利益的人,是没有洞察力的祸患。既然如此,那么为普通人考虑,最好的办法就是修养道德并学习文学。道德修养好了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信任就能被委以重任;文学学习好了就能成为明师,成为明师就能显贵荣耀:这是普通人的美德。然而,没有功绩却能担任职务,没有封爵却能显贵荣耀,如果有这样的政治局面,那么国家一定会混乱,君主一定会危险。因此,不相容的事物不能共存。斩杀敌人的人受到奖赏,却赞美他的慈悲行为;攻城掠地的人受到封爵,却宣扬他的诚信和仁爱;加固甲胄,磨砺兵器以防备灾难,却赞美那些文雅的士人;使国家富裕靠的是农业,抵御外敌依赖的是士兵,却重视文学之士;摒弃敬上畏法的人民,却养育游侠和私人剑士。如果实施这样的政策,想要达到国家治理强盛是不可能的。国家安定时培养儒侠,危难来临时使用甲士,所利用的并非所需,所需的却未被利用。因此,服事国家的人放弃他们的职责,而游学者却日益增多,这就是世界混乱的原因。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