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民歌拉祜族简介

2025-08-03 13:30:5765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拉祜族,一个源自我国云南省西南部山区的少数民族,其自称“拉祜”,在其他民族中也有多种别称,如“倮黑”、“哥搓”、“缅”、“目舍”和“苦聪”等。这个民族主要聚居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和临沧地区,邻近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及玉溪地区也能发现他们的踪迹。约80%的拉祜族人口集中在澜沧江以西区域。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拉祜族人口总数为453705人。

拉祜族使用拉祜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彝语支。他们与汉族和傣族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能够流利地使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尝试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但1957年时,他们在此基础上创新,开发出了拼音文字。

拉祜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甘、青地区,部分古羌人的支系南迁至云南,尤其是在金沙江南岸一带。在历史记载中,洱海地区的彝语支各族在秦汉时期被称为“昆明夷”,其中就包含拉祜族的先民。自唐代起,拉祜族先民开始分东西两路南迁,西路的拉祜纳逐渐迁移到澜沧江以西,东路的拉祜西则南下到澜沧江以东地区。

与拉祜族有密切联系的彝族,对他们有不同的称谓。彝族称澜沧江以西的拉祜纳为“大倮黑”,澜沧江以东的拉祜西则为“小倮黑”,而拉祜族的寨子则被尊称为“倮黑加”。在元、明两代,拉祜族人民大多处于傣族土司的统治之下,直到清朝末期,在澜沧县设立了镇边厅,拉祜族的历史地位得以进一步确立。

扩展资料

拉祜族民歌拉祜族善于歌咏,娴于舞蹈,其音乐舞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拉祜族民歌有颂歌、叙事歌、儿歌、情歌、丧歌等五类,各具特色。歌曲、乐曲和舞曲形式多样,节奏多为复拍。乐器有芦笙、口弦、三弦、锣、箫、笛子等。芦笙舞是拉祜族的传统舞蹈,舞蹈动作多与生产紧密结合,有薅秧舞、割谷子舞、打谷舞、丰收舞、孔雀舞等。从傣族传人的摆手舞,已带上了一些本民族的特点,与傣族摆手舞略有差异。拉祜族文学的主要形式是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多与劳动、颂扬反抗压迫精神有关,形象生动具体。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