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不失人情论白话译文
最佳答案
每当阅读《内经》中《方盛衰论》并注意到“不失人情”这句结论时,我总是不禁起立,深深感叹黄帝和岐伯对人性洞察的深邃。医学之道,关键在于理解人的常情,以免在治疗中出错,这对医生而言既是挑战,也是考验。人之常情大致可分三类:病人的常情、旁人的常情以及医生的常情。
病人常情主要体现在五脏偏盛的体质、情绪反应各异上。五脏阳盛需清热,阴盛需温补。耐药者,温和药效无感;敏感者,猛药则有害。生活习惯、喜好各异,如实言病情可能遭误解,安慰忧虑者可能被质疑,不信医者难以接受忠告,多疑者则可能产生猜忌。经济条件、性格倾向和地位环境也会影响病人的行为和治疗反应。
旁人的常情包括持之有据与无据的建议,以及以权势判断是非,甚至推荐医生时的主观偏见。推荐医生的理由多种多样,有时可能导致医者受辱,病人延误治疗。这些旁观者的影响不容忽视。
医生的常情则包括误导病人、阿谀奉承、假冒行医等行为。有的医生草率用药,有的嫉妒同行,有的贪图私利。这些不良行为既损害医学原则,也可能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理解和应对人之常情在医学实践中至关重要,圣人的告诫提醒我们既要谨慎对待,又要在迁就与坚持之间找到平衡。处理好病情与人情的矛盾,实属不易。
扩展资料
《不失人情论》是作者以《素问·方盛衰论》中的“不失人情”四字为纲并加以发挥,对医疗实践中的有关见闻及自己的认识进行了归纳以后写成的一篇读经心得。“不失人情”的“人情”,原指“人的病情”,李中梓则有意发挥为“人之常情”,然后又将其别为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和医人之情予以分论,既指出了必须顺应或迁就的人之常情,更多地则列述了不可迁就的人之常情。但也深刻感受到了人之常情的复杂,所以特别强调要“思之慎之,勿为陋习所中”。又,本文是作者(李中梓)选取张介宾《类经·脉色类八》“不失人情”论句所加按语,删节润色而成。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