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全国助残日助残形式
最佳答案
每年的“全国助残日”活动围绕着“宣传残疾人保障法”、“一助一送温暖”、“走进每一个残疾人家庭”、“志愿者助残”等主题展开,旨在为残疾人提供具体服务与帮助。这些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逐渐扩大,深入人心,证明了用法律形式确定的“全国助残日”活动在培育全社会扶残助残风尚、提高全民助残意识方面的重要性。
文化助残活动丰富多样,包括“扶残助学”、“科技助残”、“爱心赠刊”、“爱心赠书”、“爱心送戏”等。其中,“扶残助学”推动政府和社会人士扶助残疾人入学,倡导大、中、小学生和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义务提供教育服务,帮助提高文化水平;“科技助残”倡导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农村科技工作者义务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开展科技扶贫,帮助提高生活和工作能力;“爱心赠刊”、“爱心赠书”倡导杂志社、出版社及全社会向残疾人赠送书刊及音像制品;“爱心送戏”倡导文艺团体深入残疾人相对集中的特教学校、福利工厂和基层社区,义务为残疾人演出文艺节目,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红领巾助残活动是由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少工委、中国残联共同组织,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开展帮助残疾人、残疾小伙伴、困难残疾人子女等活动。自1986年发出《关于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培养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良好道德风尚的意见》以来,全国少先队员积极响应,“红领巾助残”活动遍及城乡,蓬勃开展。每年有近千万少年儿童积极参与,涌现出一大批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实践证明,“红领巾助残”活动是进行人道主义教育的生动形式,对于弘扬尊老爱幼、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红领巾助残”活动重在育人。通过组织助残小分队、建立助残联谊网、开展主题班会、开展“一助一送温暖”、“我与残疾小伙伴共同成长”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在学习、生活中帮助残疾人,培养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在奉献、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和高尚情操。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一次社会道德和拼搏精神的自我教育,使关心他人、扶助弱者的爱心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扩展资料
中国全国助残日是中国残疾人节日。1990年12月28日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48条规定:“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从1991年5月15日开始实施,“全国助残日”活动即从当年开始进行。全国每年都进行“助残日”活动,每年助残日活动的主题,都是依据当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确立的。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