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原文欣赏

2025-02-15 15:45:58111 次浏览

最佳答案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刘和珍、杨德群两位遇难者举行追悼会,我独自在礼堂外徘徊,遇到程君,她问我是否为刘和珍写过什么。我告诉她还未写,她提醒我,刘和珍生前很欣赏我的文章,希望我能写点什么。我深知,我的期刊《莽原》发行并不广,但刘和珍却在艰难生活中预定了全年,这使我感到写点东西的必要。虽然这不能给死者带来安慰,但对生者来说,这是表达哀思的唯一方式。

然而,面对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我感到难以言喻的悲痛,只能以沉默和深味的哀悼来纪念他们。后来的学者文人对死难者的阴险评论让我愤怒。我决定将这份悲痛化为文字,作为对逝者的祭奠,同时也揭露那些阴暗势力的残忍。

刘和珍是我学生,她的勇敢和温和让我深感震撼。她不仅是我的学生,更是为中国牺牲的青年。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是在去年校长杨荫榆开除学生自治会成员时。她被指认时,我难以置信,因为她总是微笑,态度温和。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她的坚韧和悲壮。

得知她在三月十八日的请愿事件中遇害,我难以置信。但她的牺牲被证实,她的尸骸成为最残酷的证据。面对段政府的指责和流言,我感到无比愤慨。沉默不再是选择,沉默就是灭亡,我们必须为正义发声。

刘和珍、杨德群和张静淑的英勇行为,彻底粉碎了外界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她们的牺牲,唤醒了人们的同情和愤怒,也证明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气。她们的牺牲,虽然微小,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未来带来希望。

扩展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作者是鲁迅,选自《华盖集续编》。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故事会》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省南昌人,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宣战,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陨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