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
最佳答案
在课堂上,一年级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时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态度,课堂氛围热烈,知识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体现出良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充分挖掘并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钟表知识的储备,如上学、放学、看电视等时间概念,尽管这些理解是初步的、感性的,但对于不同的学生,层次各不相同。因此,课前教师先让孩子拨出四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分针与时针的区分,以及四时的准确拨法。此外,难点则聚焦于认识“大约几时”的概念。
其次,教师通过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引入了一个小故事,两个小动物在不同时间进行活动的情境,既复习了钟表的认识,又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并通过比较一天中有两个“八时”的故事,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同时也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证明,情境式的问题设计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再次,教师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认识钟面”环节,通过同桌合作,学生实际操作学具钟,通过拨动、讲述,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体验到了互助与竞争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实践表明,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提升。
总结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然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时间安排不合理,前半部分教学效果良好,但在讲解“大约几时”的概念时,语言表达不够清晰规范,导致部分学生对这一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确保每部分内容讲解充分,避免课堂时间的浪费。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