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喷气式飞机进气道的超音速进气道主要经历的四个阶段
最佳答案
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这种进气道通常指的是圆形、半圆形、四分之一圆形进气道,它与亚音速类似,但是它有一个中心锥面的预压缩面,中心锥的位置是可以调节的,以适应不同速度下的进气量要求,提高进气效率,使发动机始终在最佳状态下工作,满足飞机的飞行需要。由于安装了中心锥,在低速,尤其是起飞阶段进气量不足,所以采用这种进气道的飞机一般在进气口后方开有一个或多个辅助进气口,这种进气道一般用在速度2.2M以下的飞机。
世界上第一种安装超音速进气道的飞机是美国F-104“星”战斗机,苏联第一种使用超音速进气道的飞机是米格-21,法国第一种使用超音速进气道的飞机是幻影-Ⅲ,英国第一种使用超音速进气道的飞机是“闪电”截击机,以上这些战斗机分别采用了圆形进气道和半圆形进气道,圆形进气道一般安装在机头位置,半圆形进气道一般用在两侧,美国“黑鸟”也采用这种三维轴对称进气道,但安装在机翼上。
1、圆形 这种形状的进气道多用于机头进气,苏联早期2倍音速飞机用此进气道较多,如苏-9、苏-17及其系列、米格-21等,中国的歼-7、歼-8/-8Ⅰ,英国“闪电”,美国“黑鸟”等,这种进气道缺点是:第一、限制了飞机安装大型雷达;第二、进气通道过长,浪费了空间,对机内部设备安装带来困难,过长的通道也使得进气效率降低。“黑鸟”发动机的位置特别,不存在这些情况。
2、半圆形 该形状进气道只安装于飞机两侧,因此便于飞机电子设备安装,五六十年代电子设备发展很快,飞机上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两侧进气的优点无疑十分突出,西方多采用这种布局,如幻影-2000、幻影-Ⅲ/Ⅳ/Ⅴ,美国F-104,印度HF-24“风神”战斗机,苏联拉-250(未服役)截击机。
3、近似半圆形和四分之一圆形 不同形状的进气道选择是根据作战飞机总体气动布局和作战要求来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使用飞机达到完成战术任务要求的最佳化。进气道为四分之一圆形的有美国F-111,近似半圆形的有法国“阵风”,美国的F-18D以前型号等,这些进气道有的没有中心锥,但在进气道与机身处有一个附面层隔板,它可以防止低能的附面层流进入进气道,这个附面层隔板伸出比较长而且有斜角,本身就是固定压缩斜板,内部则没有压缩斜板,外压式进气道的超音速减速过程在进口外实现,附面层隔板还可以提高总压恢复。
随着战斗机性能不断提高,其对进气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三维轴对称进气道在某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无法满足现代飞机高机动性的飞行要求,第一、它速度调节范围小。由于三维轴对称进气道是利用中心锥在轴上前后移动来调节进气的,因此,调节范围小,若改变中心锥截面积的调节方法,则构造复杂,黑鸟的解决方式是混压式进气道;第二、它抗进气畸变的能力弱。正常飞行时,进气均匀,畸变小,但作高机动飞行时,迎角和侧滑角动作都会破坏气流的对称性,使进气道效率降低;第三、如果进气口安置在头部,则不利于电子设备的这安装,其进气通道也太长,能量损失较多,空间浪费严重,机头进气方式基本上已不再使用。 为了克服三维轴对称进气道的缺点,六十年代又出现了二维矩形进气道,其进气口形状为矩形或近似矩形。最早采用二维矩形进气道的是美国F-4“鬼怪”战斗机,苏联也于六十年代在米格-23上采用了这种进气道,该进气道表现出了三维轴对称进气道无法比拟的优点,在以后的飞机中大行其道,其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楔形进气道,最早采用这种楔形进气道的是苏联米格-25。所谓的楔形实际上是水平压缩斜板进气道的情况,矩形则是垂直压缩斜板进气道,没有本质不同,外观的斜切不同只在于侧壁切去多少,垂直压缩斜板进气道一般把喉道外侧壁全切掉,但SU-15是个例外,压缩斜板并不是垂直或水平移动,而是一端铰接,可以转动成需要的斜角的。二维进气道通过固定的或者可调的斜板来调节激波,激波的参数随斜板的角度改变,所以调节也就是调节斜板的角度。所谓的楔形的进气道,上唇口水平压缩斜板产生的斜激波要求搭在下唇口上,当上下唇口间有完整的侧壁的时候,就是这样斜切的形状,注意是斜激波。当把这部分侧壁完全切去,使下唇口通过两侧垂直唇口的侧壁连接进气道上壁喉道位置,而压缩斜板完全在管道外的时候,就成为矩形的进气道,但是早期出现的矩形进气道不是水平压缩斜板,而是放在内侧的垂直压缩斜板,相当于水平压缩斜板转动90度的情况。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与进气道-机身的组合体的进气道安装位置,斜板位置的不同而在某些条件下表现不同。
1、矩形 矩形进气道一般有一个压缩斜板并兼起附面层隔板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防止低能附面层流进入进气道,还可产生一道斜激波对进气流进行预压缩,提高进气道的总压恢复,它也可以调节进气,适应飞机较宽范围的飞行速度变化,代表性的飞机有美国F-4,苏联米格-23,中国歼-8Ⅱ等。
2、楔形 这种进气道好似矩形被斜切一刀,形成一个尖锐的楔形,高速飞行时,从楔形尖部的压缩斜板顶端产生一道斜激波,空气通过这个斜激波进行预压缩后,超音速来流的一部分动能转弯为压力能,其作用是使空气减速,提高进气效率,这种形式的进气口面积可以根据飞行状态的需要调节,就是通过压缩斜板的转动来调节进气口面积,其功能与矩形进气道的压缩斜板一样,代表性战斗机有苏联的米格-25、米格-29、苏-27,美国的F-14/F-15、欧洲“狂风”、“台风”,中国的新歼等等。
二维进气道的优点是利用铰接的压缩斜板移动调节进气的,因此,其速度调节范围大,通过附面层隔板和楔形进气口的转动,可使进气道在机动飞行时的适应范围得到改善,抗进气畸变能力增加,大迎角飞行特性好等。下面两种进气道应该也属于二维超音速进气道,但较为特殊,因此单列较好。 一般而言,超音速进气道就是以上常见的两类,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隐身性能的要求和新一代作战飞机的研制,CARET进气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已经在F-18E/F和F-22两种飞机上得到了应用,(另外X-36验证机也是CARET进气道,但鉴于它的情况较为特殊,为圆弧唇口,在分类中不作重点考虑),因此此处对这种新型进气道也作一介绍。
CARET进气道的设计理念源于50年代末提出的乘波飞行的理论,为了便于解释CARET进气道的工作原理,先对乘波飞行的理论作一简介。对于一个尖楔体,以高速飞机上常见的尖劈翼型为例,当它超音速飞行时,必然在机翼下方产生一道从前缘开始的斜激波,气流在经过斜激波后会形成一个压力均匀的高压区,且此翼下高压区不受翼上低压区的影响(而常规机翼由于绕翼型环流的存在翼上下搞低压区相沟通),因此将会产生很高的升力,整个飞行器好像乘在激波上,乘波飞行由此得名。在此基础上,沿波面进行进气道进口的设计,以利用波后的减速增压均匀流,对于F-18E/F和F-22两种飞机而言,给予其他的一些考虑,如隐身要求,他们的近气道内外壁不能做到与翼面垂直,但就进气道而言,就可看作是由上壁和内壁各产生一道激波,对气流进行压缩。这就是典型的CARET进气道,它具有更高的总压恢复、较低的流动畸变、简单的构造,更重要的,它容易实现进气道的隐身设计,故而在新一代飞机的设计中受到了较高的重视。 它包括两侧进气、翼根进气、腹部进气、翼下进气、肋下及背部进气等。这些进气口位置布置克服了正面进气的缺点,尤其是腹部和翼下进气的优点明显,它充分利用了机身工机翼的有利遮蔽作用,能减小进气口处的流速和迎角,从而改善进气道的工作条件;在战术机动性能上,飞机在大迎角机动时发动机工作状态平稳。两侧进气的有美国的F-102、F-104、F-4、F-15等,苏联的米格-23、米格-25、苏-24,中国的歼-8Ⅱ、强-5等;翼根进气的有美国的F-105、瑞典的萨伯-32,英国的“勇士”、“火神”、“胜利者”轰炸机等;腹部进气的有美国F-16、欧洲的EF-2000、以色列“狮”式战斗机等;翼下进气的有美国的B-1B、苏联的图-160,米格-29、苏-27等;背部进气道的有美国B-2、F-107(未服役)、A-10等。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