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

2025-02-11 15:47:4197 次浏览

最佳答案

一、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

通过欣赏故事,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和故事中人物的对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培养幼儿思维的跨跃性和发散性。

要求幼儿按故事情节发展分角色表演,培养幼儿思维的严谨性、兼容性、灵活性和敏锐性。

(二)情感目标

通过看动画,听录音,学习表演人物的表情变化,培养幼儿情感的丰富性。

(三)人格目标

鼓励幼儿在表演中大胆探索,互相合作,培养其合作性、高自控性、独创性和自主性。

二、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故事,并熟悉和掌握故事的内容,且有一定的表演基础。

物质准备 配本童话故事VCD、录音、角色图片,汉字(对白)条、头饰、挂牌、表情娃娃、表演服装、道具等。

环境的准备 活动室内布置圣诞节、新年气氛。

三、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

引出故事名称,出示字条“卖火柴的小女孩”。

看故事VCD,提出要求。

师:请小朋友边看边回忆可怜的小女孩是怎样度过圣诞夜的。

(二)引导幼儿回忆人物对白,抓住各角色的特征。

出示各角色对白的汉字条,幼儿点读。

讲述和分析各角色特征,并在旁白和对话前贴上表情娃娃,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同情心。

(三)学习表演故事

准备阶段,幼儿自由交谈,确定角色的分配人选。

预演阶段,根据幼儿自己选定的角色,先自己尝试表演,教师以集体(小组)或个别辅导形式教幼儿用表情、动作来表演各角色。

重点表现小女孩饥寒交迫的感觉以及她划亮火柴,对美好事物的憧憬。

(四)观看表演

创设情境,布置舞台,根据演出需要,穿好服装,拿好道具。

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参加表演的人员。观众可边观看表演,边跟着演员做动作和表情。

四、各领域渗透

艺术:开展手工制作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表演服装和道具的制作。

社会:开展“爱心捐款”活动。

五、生活中渗透

利用户外活动或下午游戏时间,让幼儿多次实践,使幼儿有机会参加表演,有机会进行观后的讲述或表演后的讲述,并尝试表演不同的角色。

六、环境中渗透

组织表演服装和自制道具的作品展览。布置爱心捐款“鸣谢栏”。

七、家庭中渗透

建议家长多向幼儿讲述以“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献爱心”等为主题的新闻报道或事件。选择儿童表演方面的电视节目,陪同幼儿观看。

八、活动评价

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命运。通过表演活动,幼儿能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增强同情心,提高思维和表演能力。活动还包括艺术、社会、生活和家庭等多领域的渗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