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历史沿革

2025-02-07 16:46:4896 次浏览

最佳答案

邓州,历史悠久,自远古时期即有人类生存的迹象。据《山海经》和《史记》记载,早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夏、商、西周、春秋早期,邓国和其附属国鄾国在这里留下了浓厚的历史痕迹。楚文王时期,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长达1274年的历史。此后,楚国在邓州城区的穰城路一带设置了“穰邑”,这一时期,穰邑成为了楚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秦朝时期,穰邑为秦地,并在秦昭王时,设置南阳郡,邓州隶属其中。秦朝末年,穰邑被韩、秦两国争夺,最终归属秦国。

东汉时期,穰邑成为了曹操发起“宛城之战”的战场,穰邑的航运也极为顺畅,湍河经新野汇入白河,再通长江,成为战略要地。建安十三年,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为“赤壁之战”运粮草,保障了前线的补给。南北朝至两宋时期,穰邑是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五代时期,穰邑升为宣化军节度,成为南阳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达225年。

北宋初年,穰邑仍为武胜军治所,领穰、内乡和南阳三县。徽宗时期,穰邑被升为望郡。庆历五年,范仲淹上任邓州,为邓州的人文历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南宋时期,邓州仍归宋朝管辖,后被金朝占领,多次设榷场与南宋互市。金代,穰邑属南京路,为武胜军节度,下辖穰、南阳、内乡三县。

北魏至金朝,历代统治者曾六度考虑迁都穰邑,但最终未能实现。唐高祖时期,大臣们曾建议迁都襄、邓一带,以避突厥威胁。唐昭宗时期,朱朴上书讨论迁都襄、邓的可能性。宋钦宗时期,白时中、李邦彦等谋划奉皇帝之命出逃襄、邓。元明清时期,穰邑所属地区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最终在民国时期成为邓县,并在1988年被撤销,设立邓州市(县级)。

共和国时期,邓州被确定为全省十个省直管县市之一,享有省辖市的经济及社会管理权限。邓州的历史沿革,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与变迁,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邓州市地处豫、鄂、陕交界,素有“三省雄关”、“豫西南门户”之称。全市辖28 个乡镇(办、区),170万人,总面积2294 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40 万亩。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老的邓州为后人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现有八里岗遗址、邓国侯吾离陵、福胜寺塔、花洲书院等93 处文物保护单位。邓州在夏、商、周三代为邓国,秦时置穰邓二县,隋文帝开皇三年置邓州,1913年改为邓县,1988年复称邓州。2024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直管县试点市。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