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优秀教学反思

2025-02-08 18:31:2876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桂花雨》这篇自读课文,作者描绘了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与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该文与第二单元课文主题相呼应,聚焦于游子的思乡之情。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结合单元导读和之前学习的古诗词,引导学生理解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表达技巧,通过分析相关诗词,学生能学会运用景物与叙事来表达思乡之情。此为学习单元重点,掌握方法后,学生能更容易地理解文本。

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前的导读,思考两个问题: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母亲为何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有一定挑战性。课文中,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学生容易找到摇桂花的快乐,但难以发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课上,我的引导不够充分。钟老师的课堂表现则更为精彩,她通过让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带着感情朗读,利用评读渗透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摇桂花”的快乐心情。她让学生扮演作者,大声喊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再次进入文本,读出其中的情感。她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感悟和理解,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我课堂上的不足之处。

教学时,我忽略了重点词语的品读。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我抓住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一句子,准备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通过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略了“浸”字的独特作用。我应引导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自主比较,体会词语含义,培养推敲词语的习惯。语文教学应注重“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回归。

教学中未充分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描绘的生活情境。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的心情,“使劲”、“喊”则表达了摇桂花的快乐,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但在讲解这几个词语时,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不够深入。我应引导学生回忆生活,通过生活体验来感受词语的情感。例如,通过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帮助他们理解词语包含的情感。

在教学最后,我试图通过讨论母亲的心思和品读母亲的话语,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但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未能激发学生的共鸣。我应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交流来体会、思考。此外,在时间安排上,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但需有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监督。课堂提问应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提问质量。

课堂上,我虽努力保持亲和力,但因对自身微笑的不自信,缺乏充分的微笑。课堂上虽变得较为从容,但仍需提高淡定水平,以有效应对课堂冷场,避免因紧张而忘记教学流程。通过反思,我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