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读《古文观止》介子推不言禄
最佳答案
晋文公在赏赐随从流亡的臣子时,介之推并未自夸求赏,而晋文公在赏赐时亦未考虑到他。介之推表示:“献公的九个儿子中,唯有国君尚存。惠公和怀公身边并无亲近之人,众人皆离他们而去。天意未绝晋国,自有其兴衰之机。能主持晋国祭祀者,非国君莫属。此乃天命,非人能为,众人却误以为凭借己力,岂非欺诳?偷窃他人财物,尚且称为盗贼,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己有?下级将罪视为合理,上级对欺骗行为给予奖赏,上下相互欺骗,共处实难!”其母询问:“为何你不也去求赏?不这样做而死去,又能责怪谁?”介之推回应:“明知错误而仿效,罪过更大。我若口出怨言,自不应再得其禄。”其母又问:“那你至少让他知道你的想法,如何?”介之推答道:“言语,不过是用来粉饰自身的工具。我本欲隐居山林,追求简朴,何需言语修饰?这样做不过是为了求得显赫。”其母表示愿意与他一同隐居,最终两人一同隐居并以死明志。
晋文公后来寻找他们,却未能找到,于是将绵上地区划为介之推的祭田,以纪念自己的过失,并表彰其美德。
本文摘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在晋文公流亡时,介之推始终忠心耿耿,曾割肉供晋文公果腹。晋文公返国后,封赏有功之臣,却遗忘介之推。介之推并不自矜其功,而是与母隐居于绵山。他淡泊名利、功成不居的品质,常为后世所称颂。
我们岂不能向介子推学习之?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