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长江鲟与白鲟区别
最佳答案
长江鲟又称达氏鲟,俗称鲟鱼、鳇鱼、沙腊子,属淡水定居性鱼类,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在长江上游的各大支流中也有分布。
dabryanus) 又称达氏鲟,俗称鲟鱼、鳇鱼、沙腊子,属淡水定居性鱼类,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在长江上游的各大支流中也有分布,如嘉陵江及其支流渠江以及沱江等支流的下游也可捕到。
长江鲟成熟个体的体长分布在75~105厘米,体重为4.5~12.5千克;雌性为6~8龄,体长为99~108厘米,体重为9~15.9千克。长江鲟最小性成熟个体,雄性为4龄,雌性为6龄。
长江鲟是长江中独有物种。
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 又称达氏鲟,俗称鲟鱼、鳇鱼、沙腊子。鲟的一种。我国特有的珍贵大型鱼类之一。外部形态与中华鲟相似,体表无鳞,生有5行骨板,背部的1行骨板最大。各行骨板间的表皮及头部背面遍布颗粒状的小突起,触摸粗糙,在幼小的个体更为明显。达到性成熟的年龄为5~6龄,体长多在1米以下,体重5~10千克,雄鱼达性成熟的个体较雌鱼小。春季繁殖,食物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也可摄食植物碎屑、蛹、着生藻类和小型鱼类。用钩具及大型三层流刺网捕捞。产于长江中、上游,尤以宜宾至宜昌的长江干流江段为多,在金沙江、沱江、嘉陵江等上游支流有分布。营养成分与中华鲟相似。鱼卵径约3毫米,黑褐色。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体长梭形,前部略粗壮,向后渐细。横断面呈五角形。吻较短,呈钝圆形。腹部扁平。口大,横裂,位于头腹面。口前方有触须2对。眼小,侧位。躯干部被五行骨板。背鳍后位,与臀鳍上下相对。尾鳍歪形,上叶大于下叶。侧骨板以上灰褐色,以下和腹部乳白色或黄白色。
5~6龄性成熟。体长可达100厘米左右,体重5~10千克。
长江鲟
地理分布
长江鲟属淡水定居性鱼类,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在长江上游的各大支流中也有分布,如嘉陵江及其支流渠江以及沱江等支流的下游也可捕到。
鱼类的分布在颇大程度上决定于所栖息的水体性质。鲟鱼是喜栖息于寒带和温带盐分较低的水体中的鱼类,要求有较宽阔的水面,如大江、大河和近岸的浅海地带。这些地方水温不高,沙砾性底质,深度最大不超过200m。
鲟鱼类的食量大,其主要食物为底栖的动植物和冲积沉淤的有机物渣滓。因此,它所分布的地带是食料丰富的大型湖泊、大型河川,河口及浅海近岸地区。深海远洋中不适于鲟鱼类的生活。
鲟鱼是一种健游的鱼类,除一些地区性的移动外,还能作远程移动。在其移动过程中,自然环境条件如气温、水的盐度和化学成分以及水的流速等都在变化。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促使鲟鱼属性的变异。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因而就产生了适应新环境的地方种。
近代鲟鱼类的化石见于白垩纪。要了解鲟鱼类的分布现状,必须与白垩纪的古地质地理的变迁相联系。那时地球的表面水域和世界各大陆块是相互连接而以后又割断的。据此可以推断近代鲟鱼类分布形成的
白鲟吻呈剑状突出,无骨板,。尾鳍上叶具硬鳞,长江鲟鳃耙排列紧密(20-36枚)呈三角形,幼鱼皮肤粗糙。
白鲟(学名:Psephurus gladius)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公斤,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物种。白鲟是生活在长江的大型肉食鱼类,是中国的特有鱼类。另名为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
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为鲔。春季溯江产卵。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最新显示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