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黄河心不死典故

2025-02-16 11:43:51110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清朝时期,李宝嘉在《官场现形记》中提到“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典故。这句话意味着即使面对困难或挑战,人们也不会轻易放弃,只有在彻底绝望或遭遇绝境时,才会下定决心去实现某个目标。在这一典故中,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在古代,黄河附近的村庄里,有一个名叫柳生的孩子。尽管家境贫寒,但他每天在后山的深林里听着各种鸟鸣,逐渐学会了分辨和模仿各种鸟叫声。他与鸟儿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甚至能招来众多鸟儿与他同乐。随着时间的推移,柳生长大成人,但母亲因长时间的劳累过度而病重。为了筹措治疗母亲的医药费,柳生在村子里采摘草药,希望能够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

有一天,一位好心的邻居向柳生提出,对面村的黄员外需要年轻家丁。只要愿意为他工作十年,便能获得十两银子。考虑到母亲的病情,柳生决定应征这份工作,并借此机会为母亲筹集治疗费用。黄员外看中了柳生的体魄和聪明才智,将他留了下来,但只先支付了一半工资,另一半必须等到工作期满后才能领取。柳生将一半工资带回家中,交给邻居,自己则留在黄府,负责花园的工作。

在黄府,柳生结识了黄员外的女儿黄莺。黄莺不仅年轻漂亮,还对各种小鸟情有独钟,尤其是金丝雀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柳生的心。尽管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与黄莺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但他仍把这份情感藏在心底深处。

两年过去了,柳生在黄府辛勤工作,虽然只能偶尔回家探望病重的母亲,但他的心思全都放在了花园和黄莺的笑声中。他希望通过照料花园里的花草,让黄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他的存在,哪怕她并不知道他的付出。然而,黄莺的目光始终只停留在金丝雀身上,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

金丝雀在黄莺的悉心照料下,度过了它的生命尽头。黄莺因此痛不欲生,整日以泪洗脸。在她的悲伤中,柳生回忆起金丝雀的叫声,决心要模仿它。经过无数次的努力,柳生终于学会了金丝雀的叫声,并决定将这份心意带给黄莺。他躲在花丛中,学着金丝雀的叫声,黄莺听到这熟悉的声音,不禁为之欣喜,以为金丝雀又有了生命。不久后,黄莺和丫环一起下楼寻找这声音的来源。

当黄莺看到叫声来自柳生口中时,她感到既失望又好奇。在柳生的请求下,黄莺开始学习模仿金丝雀的叫声。在柳生的帮助下,黄莺学习了各种鸟叫声,并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招来了许多鸟儿一同欢聚。黄莺与柳生在花前月下,渐渐产生了深厚的情感。

黄员外得知此事后,对柳生深感不满,将他抓起来严打,并将他扔进了附近的黄河。黄莺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鲜血喷出,晕倒在地。此时,从黄莺的心口跳出了一只美丽的单翅小鸟,它朝着黄河的方向飞去。这只小鸟虽无飞行能力,但速度惊人,最终追到了黄河边。就在这时,柳生被众家丁扔下的黄河中也跳出了一只小鸟,它和黄莺变成的单翅小鸟合在一起,飞向了天空。

这两只小鸟唱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歌曲,飞向了属于它们的幸福。它们的啼叫声美丽无比,吸引了众人的注意。人们将这些鸟儿称为比翼鸟,象征着真心相爱的伴侣即使在死后也能永远相随。这一故事也引申出了“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成语,比喻为了达成某个目标,人们会坚持不懈,即使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