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最早的名字竟然叫做〝庠〞,好有学问!

2025-03-01 07:48:1781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大家对于〝学校〞都太熟了,可能从来没想过这也有来源,其实在古代,学校曾经被称为〝庠〞。注意,这不是痒的简化字〝痒〞,而是〝庠〞(读音同〝祥〞)。为什么用它来表示学校呢?  

从〝庠〞字的结构来看,〝广〞字头代表宽大的房屋。〝羊〞通〝祥〞,是〝善〞的意思,代表美好、完善。两个合在一起,就是〝庠〞,意思就是教人向善、识礼,从而使人品更加完善的地方,也就是现在说的〝学校〞。  

〝庠〞在古籍中有很多记载,比如:《礼记・乡饮酒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明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五:〝庠为乡学,有堂有室;序为州学,有堂无室。〞  

此外,从〝庠〞衍生出的〝庠老〞是古代对地方学官的敬称。〝庠生〞是对明清时期府、州、县学的生员的称谓。  

据考证,4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学校,最早的学校就叫〝庠〞。高一级的大学叫〝上庠〞,低一级的小学叫〝下庠〞。之后到了夏朝,学校分成了四个等级,分别称作〝学〞、〝东序〞、〝西序〞、〝校〞。商朝时,被称为〝学〞、〝右学〞、〝左学〞、〝序〞。西汉时期,学校划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地方上置学宫。到了唐朝,学校系统发展到了顶峰,分类更细,明清时期的学校都承袭了唐朝的制度。一直到清末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钦定学堂章程》中首次把学校称为〝学堂〞。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新的学制,〝学堂〞改称〝学校〞,沿用至今。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