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姚斯 接受美学和文学史
最佳答案
姚斯:接受美学与文学史的创新融合
康大文论领域的领军人物姚斯,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石,将焦点转向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他的演讲《文学史:向理论的挑战》不仅确立了接受理论的新范式,而且对传统的文学史观发起了革新性的批判。姚斯认为,文学历史不应仅由作者一手打造,而是应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强调读者接受维度的重要性。
姚斯提出了两个关键概念——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期待视野继承了伽达默尔的思想,揭示了审美心理定势在阅读中的决定性作用。审美距离则在现代主义的创新和经典作品解读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它鼓励读者在阅读中保持开放和创新的视角。他的目标是重塑文学史,使之回归历史和审美的核心,融合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多元视角,从而构建出新文学史的研究路径。
然而,传统的文学研究往往忽视接受维度,导致作品的历史连续性构建面临困境。接受维度与历史性的结合被认为理论性强于实践,如何在共时性和历时性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文学史写作的一大挑战。文学接受史的缺失,源于读者接受的无形性,使得文学史的编撰更多地依赖于阐释者的主观解读,读者的主体性在现象学的框架下显得抽象而难以捉摸。
姚斯的“读者的幽灵”理论,是对现象学文论的深化。他将文本塑造的主体性描绘为一种幽灵般的存在,依赖外部因素,如布莱和伊瑟尔的文本主体化,或是文学史结构的投射。读者在文学世界中虽活跃,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作为沉默的大多数,局限于文本的解读和评论中,无法真正参与到文学的实践之中。
尽管姚斯的思想深奥难解,他试图跨越文学与哲学的界限,将接受美学与文学史紧密相连,但这种尝试无疑为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在姚斯的理论指引下,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文学史的书写,期待在读者与作品的互动中,探寻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文学世界。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