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下册《比大小》教学设计
最佳答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17页,练习第5、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需了解并认识“>”、“<”和“=”符号及其含义,学会读取和理解这些符号。
2、学生应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初步判断、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需掌握“>”、“<”和“=”符号的含义,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描述5以内的数大小,以及建立符号感。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理解并运用“>”、“<”和“=”符号描述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3只小猴、4个梨、3个桃、2个香蕉的图片;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教师展示数字卡片3、1、5、2、4,请学生读出它们。
教师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数字。
二、探究新知:
(一) 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数字。
学生回答后,教师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字。
(二) 学习符号:
教师讲解“>”、“<”和“=”符号,学生理解并练习。
学习“=”符号:当桃子和猴子数量相同时,用“3=3”表示。
学习“>”符号:用“3>2”表示猴比香蕉多。
学习“<”符号:用“3<4”表示猴比梨少。
三、拓展运用:
完成第20页第5题,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并指导。
完成第21题,学生独立完成,分享答案。
进行“比一比”游戏,学生比较教室中物品的数量。
四、总结:
复习教学内容,强调学习要点。
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实践和图形,帮助学生形成对符号的直观理解,为以后的集合、对应、统计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和“=”符号的运用。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