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如何评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最佳答案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划分为三个层次六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前习俗水平(0~9岁)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习俗水平(9~15岁)的儿童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而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则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的人相对较少,但他们的道德判断更具有普遍性和道德性。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不仅有助于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过程,还能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并提供相应的指导。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