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025-04-27 11:24:52119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需要完成,每个阶段的成就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在心理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包含了一系列的心理冲突,解决这些冲突形成特定的人格特质,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个体人格发展的完整过程。

在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成为主要焦点,婴儿通过父母是否及时回应自己的需求来建立信任感,形成“希望”的品质,拥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无法形成希望,害怕需求得不到满足。信任被埃里克森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进入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开始浮现,儿童开始学习坚持或放弃,形成意志品质。父母需要在引导儿童遵守社会规范的同时,也要支持儿童的自主性,否则可能导致儿童产生怀疑和害羞。意志被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学龄初期(3~6岁),主动性与内疚的冲突成为关键,儿童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形成主动性,为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基础。形成主动性后,儿童获得了“目的”的品质,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不受自卑感的削弱。

进入学龄期(6~12岁),勤奋与自卑的冲突是主要任务,儿童在学习中获得勤奋感,为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充满信心,反之则产生自卑。形成勤奋感后,儿童获得了“能力”的品质,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不受自卑感的削弱。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青少年面临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的困扰,建立自我同一性,形成“忠诚”的品质,不顾价值系统的矛盾,坚持确认的同一性。

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是主要任务,形成亲密感,获得“爱”的品质,压制异性间的对立性,永远相互奉献。成年期(40~65岁),生育与自我专注的冲突,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形成“智慧”的品质,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涵盖了个体从婴儿到老年的整个生命周期,解决每个阶段的核心冲突,形成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实现人格的健全发展。若某个阶段未完成任务,可能导致情绪障碍和不健全的人格。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