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最佳答案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通过回忆34年前的经历,讲述了“我”和父亲去钓鱼的故事,强调了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性。课文按时间顺序展开,从钓鱼、放鱼到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理解课文的关键在于深入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
学情分析:钓鱼带来的启示对学生的理解构成挑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对诱惑的理解,尤其是“鱼”的象征含义,难度较大。教师应适当指导,借助讨论和实际联系,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旨在体现新课程标准中转变学习方式的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对话,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思考。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道德启示,明白父亲让“我”放鱼的深意,接受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通过朗读,感受人物的言行,体会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我”从钓鱼事件中获得的启示,难点在于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的含义。
教学过程:首先,复习课文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找出“我”获得的启示,提出疑问。然后,通过自读自悟,解疑。重点讨论道德的是与非,理解实践道德的艰难。再深入理解“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实践道德的不易。最后,通过文本超链接,提升对父亲教育意图的理解。学生需读最后几节,找出相关句子,讨论“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联系实际,思考如何对待诱惑。
联系实际,指导行为,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自己的行为,铭记启示。最后布置作业,包括撰写座右铭、摘抄优美词句、搜集遵守道德的故事。
板书设计:将课文内容归纳为钓鱼、放鱼、获得启示三个部分,突出“我”的心理变化,直观展示教学过程。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