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角的认识

2025-02-16 07:34:1989 次浏览

最佳答案

一、背景设计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有具体要求。学生需要通过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有助于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能力。二年级上册的“角的认识”是苏教版数学课程的一部分。尽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角”有了初步的经验,但将生活中的角转化为数学中的角还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学时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活动增加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使他们能够将角的感知从具体的生活情境过渡到数学的抽象概括,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的实际认知起点:学生已经能够识别生活中的一些平面图形,并且对生活中的角有了一些认识。

2. 学生的认知目标:学生应能够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记住角各部分的名称,使用不同的方法制作角,理解角有大小之分,学会画角,并能实际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三、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应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的大小,学会画角,并能理解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学生能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四、教学策略分析

1. 教学重点:学生应通过活动,形成正确的角的表象,并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学生需要通过直观感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3. 突破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借助直观的动态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降低学习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五、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活动角、剪刀、水彩笔、木棒、纸。

六、教学媒体选用

1. 设计思想:为了让学生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的角,需要通过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因此,教学时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角开始,指一指、摸一摸初步感知,然后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七、教学过程

1. 生活情境引入新知:通过板书“角”,让学生读一读并讨论他们对角的理解,以及生活中在哪里看到过角。然后提问数学中的角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思考。

2. 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1) 抽象角—建立表象:通过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提问学生发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动手画角,并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2) 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学生动手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交流做法,展示并相互评价。

(3) 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通过观察比较大小,创设冲突引发争论,直观演示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距离有关,让学生经历实践活动,沟通经验与知识的联系,感知角的大小。

3. 总结欣赏延伸: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完成板书,认识角。然后欣赏生活中的角的应用,让学生感受角的广泛应用和数学的魅力。最后,进行“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用角或有角的图形拼出喜欢的图案。

八、教学流程

九、自我评价

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学活动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缩短认知过程。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大小,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并享受成功的快乐。《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在练习中升华,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用数学的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回归生活。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时,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不仅让学生看到了角的广泛应用,并感受到了数学的魁力,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