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突变模型

2025-10-11 14:50:5573 次浏览

最佳答案

7.4.3.1 力学模型

在岩石力学领域,一方面很多问题可通过建立模型或实测等手段定量化,另一方面由于岩石问题的复杂性,很多问题只能作定性分析[85]。基于突变理论的特点,在分析岩石稳定性问题时,一般采取如下的步骤:

(1)调查地质原型,建立地质模型及相应的力学模型,

(2)用弹性理论得出系统的总势能,建立势函数表达式,再利用Taylor展开式作变量代换将势函数化为尖点突变的标准形式见式(6.10),对V求导,得到平衡曲面见式(6.11)以及分叉集方程见式(6.12)。

(3)只有当u≤0时才有跨越分叉集的可能,故得系统发生突跳的必要条件为u≤0。

从力学的观点看,控制底板突水的主要作用力有:煤层底板下伏含水层的水头压力、矿山压力、地应力、煤层底板与下伏含水层之间相对隔水层的重力、相对隔水层内部的连接力(岩体抗拉强度)。其中水头压力和矿山压力是破坏隔水层底板、促使底板突水的作用力;隔水层底板的重力和强度则是维护底板完整性、遏制底板突水的约束力。当约束力足以平衡作用力时,则底板保持稳定,否则就可能发生底鼓、破裂和突水[85]。

图7.17 回采工作面示意图

下面取万年矿一回采工作面13268进行研究,设ABCD为采煤工作面与老顶冒落区之间的矩形采空区(图7.17)。AB边为采煤工作面,长度为Ly;CD边为老顶冒落区的边界;AB至CD的距离为Lx,其值一般相当于周期来压的距离。相对隔水层的厚度为h。此矩形采空区的底板四周都是被紧密地压在上下岩层之间,可以认为是固定的。故ABCD可以近似地被认为是一个厚度为h的四边固定的由复杂岩石组成的矩形板。作用在底板上的各种作用力,按照力的分解与合成规则,可以归结为水平力N和垂直力P。在上述各种力的作用下,由于煤矿底板的底鼓变形与材料力学中梁的变形相似,所以沿Ly方向取一截面进行研究,并将Ly方向的截面简化为一简支平直梁(图7.18)。其中:梁长为L=Ly,垂直宽度为h,水平宽度为d=Lx,并且L>h,d≈h,E为弹性模量,Ⅰ为惯性矩,EI为梁的抗弯强度,N为水平力,作用于梁的两端。假设向上的作用力P均匀地分布在梁上,s为沿着梁的长度,s∈[0,L],并设ω是点s的竖直位移,δ为轴线中点的位移[82]。可以证明,s的竖直位移ω可以近似地表示为

图7.18 底板变形简化模型

煤矿底板突水

由于梁的变形量由梁变形后的曲率k表示,而

煤矿底板突水

从而梁的应变能近似为

煤矿底板突水

设梁在受横向作用力N后,两端的位移为λ,则:

煤矿底板突水

由于当|f′(s)|1时,有f′2(s)1,因此根据二项展开式有 f′2(s)

煤矿底板突水

因此,水平力所做的功为

煤矿底板突水

垂直向上的力P在加载过程中所做的功为

煤矿底板突水

由弹性理论可知,任一结构体的总势能,可表示为结构的应变能和荷载势能的组合,所以,系统的总势能可近似地表示为[82]。

煤矿底板突水

式中:I为岩梁横截面的惯性矩;EI为保护带岩梁的抗弯刚度,MPa;式7.20就是底板力学模型的岩梁结构的系统势函数表达式。

7.4.3.2 尖点突变模型

弹性结构的不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势的局部极小值的消失。因此,要确定系统的平衡状态,首先要给出势函数在该过程中总势能函数的表达式,再确定系统的平衡曲面及分歧点集,最后确定系统发生失稳的应力条件。由式(7.21)可以看出,采空区底板在受力状态下的总势能V可近似地看成是以底板的中点位移δ为状态变量,水平力N、垂直力P为控制变量的尖点突变模型[82]。

煤矿底板突水

煤矿底板突水

令V′(δ)=0,求出平衡曲面M

煤矿底板突水

令V″(δ)=0,求出奇点集S:

煤矿底板突水

由式(13),(14)可解得分歧点集B所满足的方程为

煤矿底板突水

将式(11)代入(15)中得公式

煤矿底板突水

为集S相应于N-P的方程,对应于N-P平面的图形见图7.19。

图7.19 分叉集B对控制空间N-P的划分

根据水平力N及垂直力P所确定的控制点(N,P),讨论底板受力平衡状态[68]。

(1)D是系统稳定平衡的临界点,满足Δ=0,即P0=0, 故水平力N0是稳定平衡的临界力。

若用水平应力表示则为 底板突水的必要条件是σN>σN0。

(2)当N,P满足Δ>0时,控制点(N,P)在分歧集的外部。此时水平应力σN>σN0或σN<σN0,但只要控制点(N,P)不穿越分叉集时,垂直力的变化使底板的变形是稳定的。

(3)当N,P满足Δ<0时,控制点(N,P)在分叉集B的内部(图7.19的阴影部分)变化,水平力N>N0,即水平应力σN>σN0,此时,只要(N,P)不穿越分歧集B则系统是稳定的,不会发生突变。

(4)分叉集B1,B2是系统的不稳定平衡点集,满足Δ=0(N,P不同时为0),对应的平衡点为

煤矿底板突水

δ1是稳定平衡点,δ2=δ3是不稳定平衡点。当控制点(N,P)在分歧集B的内部变化,且对于固定的N,垂直力P逐渐增加,则当控制点(N,P)到达分叉集B2时,系统发生突跳(底鼓),突跳量为

煤矿底板突水

突跳前后系统的能量之差为ΔV,用泰勒展开式可表示为

煤矿底板突水

由公式(7.30)可看出,突跳时系统的能量骤然减少,从而导致底板结构的突然破坏、断裂,产生突水。因此,煤矿底板突水问题,与底板所受垂直力和水平力的联合作用关系密切,在弹性限度内,σN>σN0是突水的必要条件,即

煤矿底板突水

是突水的充分条件。要保证煤矿安全开采,则要及时观测水平力N及垂直力P,使其不穿越分叉集。

奥灰水虽是9#煤层的直接水源,但对其他煤层同样存在威胁。因此本研究主要是对奥灰承压水对2#至9#煤层底板的影响。本矿区目前工作面斜长为100~120m。根据万年矿的地质资料和钻孔资料可知,得到各煤层平均弹性模量E,2#、4#、6#煤层底板岩性为粉砂岩,而7#、8#、9#煤层底板岩性为粉砂质泥岩,由于万年矿与五矿煤层性质相似,参考工程地质手册及峰峰五矿矿区[83]。各煤层底板的基本参数,可知万年矿底板粉砂岩弹性模量E=507MPa,粉砂质泥岩弹性模量E=419.6MPa;参数取值见表7.6。由

表7.6 煤矿中常见岩石的基本物理参数

h2=H-h1-h3可计算得到底板有效隔水层厚度h2,其中,H为煤层开采深度;是采动底板破坏带(h1)、有效隔水层带(h2)与导高带(h3)厚度之和。依据万年矿水文地质报告及钻孔资料,可得到煤层开采深度Hk与正常开采阶段的h3=3m;采动底板破坏深度h1由经验公式[35]:

煤矿底板突水

式中:hp为底板矿压破坏深度,m;L为工作面的倾斜长度,m;Hk为煤层开采深度m;f为底板岩层的坚固系数;正常岩层地段取f=2.86;断层破坏地段取f=0.06;α为岩层倾角(rad);正常岩层地段取α=π/18;断层破坏地段取α=π/6。

计算见下表7.7。根据I=(h2)4/12求得l。因此,可计算得到抗弯强度EI值。根据万年矿的水文地质资料可以得到各煤层受奥灰承压水的水压P,由经验公式得到水平力N=1.2P。根据上述已知数据计算公式(7.31)可得到Δ值,并进行突水判别。

表7.7 万年矿各煤层突水判别表

注:H为采动底板最大破坏深度(h1)、有效隔水层带(h2)与导高带(h3)厚度之和;E为平均弹性模量;P为垂直力,这里用水压表示;N为水平力。

通过对于其他煤层的突水判别(表7.7),可得正常开采时:2#、4#、6#煤三个开采水平Δ>0,其完全不受奥灰突水的威胁;7#煤-200m开采水平Δ>0,也不会发生奥灰突水;7#煤-400m开采水平、7#煤-600m开采水平及8#、9#煤三个开采水平Δ<0,则σN>σN0,存在奥灰突水的可能。

根据万年矿实际突水资料分析可知,2#煤层发生突水的原因多是遇断层或裂隙,发生突水的水岩是薄层灰岩水。因此,采用上述判据公式并考虑断层的因素,对2#、4#、6#煤层按不同水平进行突水判别。由上述公式计算可得,在开采阶段遇断层时,底板的弹性模量会有所下降,降低为原来的20%。2#、4#煤层直接含水层是大煤和大青灰岩含水层,因此水压取大青灰岩水水压。9#煤层下伏含水层是伏青灰岩含水层,水压取伏青灰岩水水压。各煤层突水判别见表7.8 。

表7.8 遇断层时底板突水判别计算表

注:表中各符号与表7.7中的符号相同。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